“上帝”不是数学家?

埃隆·马斯克认为:“我们很可能生活在模拟世界”。而“黑洞”一词的发明者约翰·阿奇博尔德·惠勒则更明言:“每一个物理世界的实体,从根本上说,都源自于问与答的’是/否’二进制信息;换言之,所有物理事物在最深处都是信息论上的产物,这是一个‘参与式宇宙’。”

这些看法都基于一个“事实”:我们的世界可以用数学完美解释。杨振宁教授曾说:“大自然似乎利用对称定律的简单数学表现……当你比较数学推理的优雅与由此引出的复杂物理结果时,对数学对称规律力量的敬畏油然而生。”

是的,数学就像一把利刃。它劈开了宇宙的迷雾。它揭示了星辰的规律。它预测了黑洞的存在。我们常说“宇宙就是数学”,仿佛数学是万能钥匙。

但殊不知,我们手里的这把刀,并非神赐,而是人造。它可能仅仅是一种自证。其根源在于我们的神经元,它按有电/无电两种状态工作,于是“选择”开始出现,我们产生了0和1的概念,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学体系。我们用数学定义世界,再用同样的工具验证世界。换一个角度,便是“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影子”,结果当然总是非常吻合。

这就像人眼的局限,我们只能感测可见光,却无法察觉丰富的电磁波谱。我们用眼睛建立了一个鲜活的世界,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有着惊人的契合。正如我们也同样认为:数学与现实的惊人契合是一种客观事实。直到我们发现了无线电波。

同样,数学也有它的“可见光谱”。在我看来,量子测量时波函数的坍缩就是一个尖锐的提醒:我们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学框架,能优雅地解释“为什么观察就会改变现实”。这难道不是一记响亮的耳光,扇在“数学万能论”的脸上吗?逻辑上很清楚,如果有数学无法解释的现象,那也可能证明世界其实并非由数学构成。

有人会说,“那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更好的数学工具”。没错,每当旧数学撞墙,新的数学就会诞生。黎曼几何成就了广义相对论,群论催生了粒子物理学。但是历史也告诉我们,创新从来不是沿着既定轨迹前进,而是一次次跳出舒适区的飞跃。我认为,真正的挑战不仅仅是要不要“再造一门数学”,而是学会在“不确定”里拥抱好奇。

这种好奇,源自对权威的轻声质疑。我们崇尚欧几里得,却也要留点空隙给非欧几何;我们膜拜布尔逻辑,却也需要为模糊逻辑和量子逻辑腾出天地。商业世界亦是如此:用惯了传统KPI指标,却往往忽略那些“看不见”的创造力。我们追求精确,却忘了跳脱精确背后或许潜藏的无限可能。

数学也许不是上帝,它或许只是人类造出来的神话。脱下神袍,数学依旧光芒万丈,却也露出锐利的边缘。未来还有多少现象,数学无法照亮?我们能否摆脱神经元的禁锢,探索出新的认知体系?在我看来,真正的勇气,不是相信数学无所不能,而是承认未知的广袤,并愿意为此奋不顾身。

在线咨询


请输入您的问题:

提示:系统优先提供真人服务。非工作时间或繁忙时,会由 AI 生成回答,可能存在错误,请注意甄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