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化没有消亡,但在发生变化

跨国公司仍在寻求廉价和高效的市场,但也想要安全。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在改变全球贸易和金融的路径。

参考消息网1月19日报道 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网站1月16日发表题为《全球化并未消亡,但它在发生变化》的文章,作者是约翰·希尔森拉特。全文摘编如下:

2016年,当美国“字母表”公司旗下的谷歌公司与脸书网站和一家香港的合作伙伴,拟在美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上铺设一条8000英里长、将洛杉矶与香港连接起来的海底光缆时,各方都认为未来一片光明。

但该项目并未按计划进行。特朗普政府以安全问题为由,拒绝了该项目提交给美国的审批申请。随后,科技巨头们自行其是,将自己那部分光缆布线至菲律宾及中国台湾地区,并未连接香港。

太平洋光缆网络的变化路径是对当前全球化状态的一种隐喻。数十年来,跨国公司寻求建立廉价、高效的供应链,以生产出口全球的商品,此外还寻求接近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的年轻群体以刺激销量。其经营方式是基于以下假设,即国家间的安全和政治紧张关系不会妨碍其经营活动。

这些公司仍在寻找廉价、高效和年轻的市场。但现在它们也想确保安全。对多家跨国公司而言,这意味着多元化,远离世界经济大国之间的直接紧张关系。

换言之,全球经济联系尚未终结,但它们正被迫改变路线,这具有广泛且深刻的影响。效率损失意味着家庭和企业承担更高的成本,意味着企业在利润率方面压力倍增。对公司董事会而言,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关注风险及潜在危机的可能性。对政治人士而言,这将加剧权衡难度,要尽力在经济增长和低通胀率与捍卫国家利益的需求之间寻找平衡。

不过也存在机会。随着欧洲日益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,美国能源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正在增大。与此同时,随着跨国公司实现其供应网络多元化,越南、菲律宾、墨西哥和其他国家的出口业务也在增长。

哈佛大学教授达尼·罗德里克说:“我们目睹的并非全球化的崩溃。”他于1997年出版了《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?》一书,率先提出了警告,提醒大家当心大众强烈反对全球化的风险。

当2008年一场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时,全球贸易占整体经济活动的比重为61%,达到了峰值。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,从那以后,贸易占经济活动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57%,仍然远远高于上世纪70年代的31%、80年代的36%和90年代的40%。

罗德里克认为,全球贸易不会大幅下滑到接近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。跨国公司在全球供应链上投入了太多,以至于它们无法直接抽身走人。就通胀、损失的生产力和损失的利润而言,代价太大。看重是否买得到廉价商品的家庭也有强烈动机维护全球化。此外,不可阻挡的技术进步也使维系全球纽带成为可能。

然而,在全球贸易的发展路径上,已经可以看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2018年,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,使这些变化加速。然后,拜登政府努力阻挠中国进口美国的先进技术以及俄乌冲突等,都加强了这些变化。

金融发展路径也在发生类似变化。美国的跨境贷款在2011年达到峰值,然后持平了几年,2016年前后开始再次增长。美国新增贷款的最大接受国是其北美洲和欧洲的传统盟友,包括加拿大、墨西哥、法国和德国,这表明在一个风险更大的世界里,旧联盟正变得更紧密。

对于商界领袖、决策者和工人来说,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成本更高、压力更大的全球环境中行事。

罗德里克对以下观点持怀疑态度,即发达经济体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将给工人带来诸多好处,因为其中许多经济体已经以服务业为导向,不大可能改变这一重心。

他还有更大的担忧,即这种新局面充满了误判的可能性,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可能会导致公开冲突。他说,利用关税、制裁和出口管制等手段,新的全球化已经被武器化。

他说:“最大的威胁是对和平和安全的威胁。这是我的主要担忧。

在新冠疫情期间,许多公司主要关注的是生存问题。美国投资公司华平投资集团政治风险监管部门负责人杰克·西沃特说,随着新冠疫情消退,现在人们开始重点关注长期前景。

西沃特认为,重新全球化仍处于初期阶段。他说:“建立这些供应链花了30多年或更长时间。认为它们将会一夕崩塌的想法是疯狂的。”

文章来源:参考消息网
完整原文:华尔街日报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